搞好边海防技防设备建设,是国家边海防委员会贯彻“治国先治边”、“周边不靖、国无宁日”等系列重要思想的实际动作,是将边海防地位提高到十分优先地位的战略举措,是推动边海防管控手段信息化的具体步骤。
采用具有规范统一性和高度开放性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架构模型。各种服务按多层模式组织,可以搭建松散耦合、易于复用、可扩展性强的应用;系统符合向上兼容性、向下兼容性、配套兼容和前后版本转换等功能。
针对使用单位(部门)实际,综合运用图像智能识别技术,提供报警规则、轮巡计划设定,以及运行状态查询等定制服务,二次开发集成监控站现有相关设备,整合一键式触发的操作界面,便于基层人员学习掌握,大幅度减少甚至消除人为误操作影响,提升系统效能。
监视范围满足:方位0~360°;俯仰-45°~+45°。
成像质量满足:在良好照明情况下,将国际三线靶标板放在距可见光电视摄像机500m处,昼间视频图像主观评价应达到4级以上;夜间视频图像清晰,无明显斑点噪声。
根据监控地区环境条件和边境管理需要,不同类型监控站目标识别距离满足:
1)远程:昼间在可通视和能见度不小于7km条件下,对人员的观察识别距离不小于9km,对小型目标的识别距离不小于10km;夜间在简单背景和无主动照明光源条件下,非制冷红外热像仪对人员的观察识别距离不小于1.5km,对小型目标的识别距离不小于3km;
2)中程:昼间在可通视和能见度不小于6km条件下,对人员的观察识别距离不小于6km,对小型目标的识别距离不小于8km;夜间在简单背景和无主动照明光源条件下,对人员的观察识别距离不小于1.3km,对小型目标的识别距离不小于2.5km;
总体架构采用了“五层两翼”的结构化设计。即:末端感知层+场所、网络支撑+技术支撑层、数据库层、应用系统层、信息交互层;以及法规与标准规范、安全保障体系。
场所:主要包括省级监控中心、市级监控中心、县级监控中心和监控站。
末端设备:主要包括昼夜转台、低空探测系统、振动光缆、语音告警设备、LED宣传警示屏等。
网络支撑: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会议网络。
技术支撑:主要包括视频监控、智能分析、视频会议、视频融合、多源接入、存储计算。
数据库:主要包括监控资源数据库、LED显示数据库、用户信息数据库、图片信息数据库、录像信息数据库、报警信息数据库、视频会议数据库、系统运维数据库、三维可视化数据库、预案数据库。
应用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智防智检、报警管理、矩阵管理、视频会议、资源管理、文电管理、系统管理、三维可视化、运维管理、视频质量诊断。
信息交互:主要包括大屏显示、业务终端、音响、LED显示屏、多功能触摸屏、视频专用操控设备。
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物理安全、运行安全、通信和网络安全、信息安全。
法律及标准规范:国家相关法律、边防委下发关于边防监控站和监控中心的技术标准及行业内标准规范。